心理:我们应该如何摆脱「命中注定」!

一次同学聚会,看到一个以前挺开朗的同学一直闷闷不乐就跟他聊了起来。他说,在毕业工作后的这几年里,谈恋爱被分手,找工作四处碰壁,好不容易找到现在这份看着凑合的工作,虽然一直千般嫌弃,却在当时算是唯一的选择,工作8年工资几乎没涨过,一起毕业的同学,早已成家立业,走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自己,似乎除了年龄,什么都没有变……

被生活虐久了,打心里不太相信 ,还有「心想事成」这件事,所以,也不想做什么。

可能我们身边很多人或者自己正在经历这样的体验:发现自己虽然努力了很久,却一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开始烦躁,郁闷。慢慢的开始感到有种无力抵抗某种「影响命运的力量」。当你开始相信这种「命运」,变会变得虚无,不再乐观,仿佛一切努力都是徒劳。

为什么会有这种状态呢,其实这是一种心理问题,叫做「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中的「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时,他用一条狗作了一项实验 ,起初他把狗关在一个笼子里,只要音器一响,就给以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无法逃避电击,多次后,只要音器一响,在给笼子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我们会发现,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般,如果一个人在一件事或多件事上持续的受打击,会形成「这件事,我无论如何都不好」的感受,也因此,选择放弃挣扎和努力。而这种失败的感受会进一步泛化 ,造成「我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无可救药」的感受。

那我们怎么才能避免进入「习得性无助」状态呢,可以尝试以下三个方法解决:

1、检查自己的归因模式。

当我们意识到,陷入习得性无助主要是因为归因方式除了问题,便要学会更加客观理性地为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

比如,当你在工作中,遇到工作效率低,令部门同事叫苦不迭,你可以想当然的认为,是自己笨,做不好这项工作 。当然,也可以客观的分析:自己刚刚到这个部门,业务跟之前从事的工作相差甚远,需要熟悉;

这样客观分析过 ,便能对症下药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一味进入「我不行」的习得性无助状态,不可自拔 。

2、从自己擅长的事情做起,寻找「完成」一件事的确幸。

大多数人,并不是对所有的事情都习得性无助,而是针对某个或某几个特定的领域:比如有人成绩不好,会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在学习这件事上习得性无助;有人谈恋爱频频受挫,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在恋爱这件事情上,习得性无助……当你意识到自己处于低能量、自我认知较低的状态下,不建议去直接挑战自己认为不可控的事,而是从自己擅长的事情入手,寻找成就感,以及「可以做好一件事」的控制感。

其实,人的成就感是可以迁移的 ,当你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获得喜悦感 ,更有能力去挑战自己认为无助、无望的事情。因为当你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时候,会更轻易地认为「我什么都做不好」,而如果你在一件事情上获得成就感,这种消极认知会自然而然的被打破 ,从而更有能量去解决让你觉得无从下手的事情。

3、对习得性无助的事情,适当地降低预期。

当你 ,对某一个领域已经产生了无力感,在之前多次的尝试中已然挫败,而如今,又不得不面对。

记得,千万不要逼自己把这件事做好,因为 ,这样很容易因为高要求,而进入新一轮的挫败。

适当的降低预期,找一个容易开始的部分先去尝试。把对自己的责备「我就是做不好」变成「我可以,做点什么呢?」,思考方式变了,从被动的陷入悲观情绪到主动寻求解决方式,这个过程中,无助感也会相应减少。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以及让自己感到无力的领域,当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分析失败、正确归因,并辅之以相应的解决方案,便不会进入习得性无助的恶性循环。

生活中,大多数地无助与无力,都是思维被局限、套牢的结果 。尝试换一个角度,寻一条新的路,便会有新的景致与希望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