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了那么多书仍然没过好生活,原因就是你不会学习!
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可能就是:要好好学习!
小时候,学习就是要把功课学好,考出好成绩,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
长大后,学习就是要学习为人处世、学习谋生技能等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而这些知识的输入,自然要从读书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开始。
可就是这最简单的读书学习,你真的会吗?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难的。老师不是教过我们吗?要多读书读好书,遇到优美的句子、段落,画出来或者做好摘抄,经常翻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这其实是最原始、最落后、最低效的读书方法。它会使我们陷入低水平勤奋的陷阱。
为什么这样说呢?
你想想,从小到大你读了多少书,抄了多少笔记,可到现在你能记住的又有多少呢?!或许你会说,记不住是记忆力问题,读书之后忘掉是正常现象,记忆本来就是遗忘的过程,在反覆记忆中,已经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了。可是你连书中讲得什么内容你都记不得了,又怎么能内化成能力?事实上,内化成能力的知识,是记得最牢固的。
另外,即便读书后你已经记住了很多,可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却不能主动蹦出来,而是看到它们时才想起原来自己是知道的。也可以理解为关键时刻发挥不出来。这种情况也说明了我们读书的方式有问题,效率低下。
比如,你读别人写的文章,看到他们用的名言警句,成语等非常贴切到位,单独的说这些名言、成语自己也都知道它们什么意思,懂得怎么用。可让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却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用它。
再比如考试,明明很熟悉的题,却怎么都做不出来,可老师一对答案,立马就想起来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原因很简单,我们在读书,划线、做摘抄的时候,已经把整本书拆分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这时,我们已经从对一本书的理解过程变成了对多个孤立知识点的记忆过程,而这,恰恰是我们的大脑最不擅长的事情。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对大脑的记忆力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另外,当大脑储存的知识点越来越多,自然而然在遇到问题时,这些知识点自动跳出来的概率也会越来越小。就像一个袋子里装五颜六色的玻璃球,刚开始球少的时候,让你挑出某个颜色的或者某个标记的球时,很容易就能做到。可随着袋子里的球越来越多,再让你找某个颜色或者某个球的难度是不是就越来越大了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究竟应该怎样进行读书学习才能更高效。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大脑的记忆功能。大脑的记忆,一般是把新的信息与大脑里原已储存的旧的经验相互联系,发挥以前的回忆,记住新的信息。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更好的记住新的知识,必须要加强与已有旧知识的联系。
现在,世界上非常着名的记忆宫殿法,运用的就是这一原理。今天推荐给大家。
它的基本原理:设想一个个我们熟悉的场景,然后把你要记忆的新知识潜入到场景当中,以帮助储存和回忆所有信息。
比如你的家里是你最熟悉的地方,从入户门穿过客厅,到卧室,每一处地方你都清楚,于是你就可以把入户门,客厅的桌子,卧室的床等这些显着的物件,作为你稍后储存信息的接口。把这个线路深入刻进脑中,这样你就拥有一座能够不断重复运用的记忆宫殿。每一个物件就是一个挂钩,所要记忆的东西就可以往上挂。同时你要极大限度地发挥你的联想,越荒谬、越夸张,记忆越深刻。例如:我们要记一份清单,第一份就是拖把。然后通过联想把入户门与拖把进行联系。设想晚上你刚到家门口,钥匙还没插进去,门自动开了,一支拖把飞到你的面前,有没有吓一跳。这样是否很难忘?
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加强我们的记忆力。同时将我们脑中的新旧知识构成知识网络。进一步加深我们的理解和认识。
所以,以前的一味摘抄名言警句,却很少花时间与旧知识进行联系,真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
其次,我们要改变读书靠量取胜的观念。要慢下来,多花一些时间、精力,多进行一些深入思考,将获取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真正做到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时,你就不仅仅是摘抄名人名言,而是写读书后受到的启发,把这些启发与过去的经验相联系,进一步寻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或者改进工作方法的办法。当这些知识真正内化为你自己的能力时,你再遇到问题,它就会自动蹦出来。
让我们学会高效地读书,过更好的生活!